原创 单灵逸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
文│单灵逸
鸡目五铢
历朝历代的货币都有小钱,即粗制滥造的劣币,它是社会动荡、物价上涨、货币贬值的集中表现。比如西汉早期的榆荚半两(直径12毫米),东汉末年董卓铸的无文钱(直径15毫米),都属劣质小钱,往往钱身轻小,分量不足,字体模糊,无轮廓,被称为鹅眼钱或鸡目钱。南朝刘宋景和元年铸造的一种鹅眼钱,是中国历史上最轻小的钱币,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轻小的方孔圆钱。
因民间私铸严重,钱越铸越小,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于永光元年(465年)改铸两铢钱,样式上转为细小。秋八月,改元为景和。刘子业在位不到一年间,共铸过“两铢”“永光”“景和”三种小钱。朝廷铸制的官钱,每每流通起来,民间就立刻模仿铸制,而且比官钱更薄更小,没有轮廓,也不加工磨平,被称为“耒子”“荇叶”等。镇北大将军沈庆之认为“禁铸则铜转为器,开铸则器化为财”,提出开置钱署,平其准式,有控制地放民铸钱。同年九月,刘子业采纳沈庆之的建议,“开百姓铸钱”之门,规定由百姓自供铜料,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官方的钱署中铸造铜钱。结果此门一开,钱货乱改,民间铸钱的质量难以保证,一干钱长不满三寸,谓之鹅眼钱,劣于此者,又称誕环钱。《宋书·颜竣传》曰此钱“入水不沉,随手破碎,市井不复料数,十万钱不盈一掬,斗米一万,商货不行”。可见鹅眼钱不仅分量不足,而且价值也非常低廉。《资治通鉴·陈纪·陈纪二》记载道:“梁末丧乱,铁钱不行,民间私用鹅眼钱。甲子,改铸五铢钱,一当鹅眼之十。”永光钱发行了不过五个月,景和钱也只有短短三个月,存世甚少,开创了一个帝王同年改元两次铸两种年号钱的先例。与民铸钱不同,永光钱虽轻薄,但在工艺上还是比较精美的,钱文采用小篆变体薤叶篆,笔势纤细婉转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,亦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。鹅眼钱虽小,但对于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、经济政策、钱币铸造等方面情况却能提供极其重要的依据,也为中国及世界货币研究提供了历史物证。
綖环钱
原标题:《【金融之最】中国历史上最轻最小的钱:鹅眼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