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网站游戏

戈夫曼丨公共场所的行为

📅 2025-09-28 08:55:39 👤 admin 👁️ 9616 ❤️ 359
戈夫曼丨公共场所的行为

然而,他觉得“involvement”的意蕴太丰富: “涉入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两种意思:一是承诺(commitment),也就是为某种行为承担责任;二是依附(attachment),也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和认同赋予某件事。”

他对术语的使用并非一以贯之: “由于involvement的模糊多义,我在其他书里就使用engagement,而不用involvement。”

而且,在这本书里, “engagement”也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含义。他舍弃了常用的意义“接触”“参与”,启用了独到的“会晤”含义。

另一些旬月踟蹰的术语有:“accessibility” (可通达性), “away”(遁出、离场、心不在焉),“drift” (漂移),“inattention”(忽视、不注意、有意视而不见),“contained”(有约束的),“uncontained”(摆脱约束的)。

单就“involvement”而言,一级术语之下又派生出十余个二级术语,如“ ‘always’involvement”(“随时”涉入),“auto-involvement” (自涉入),“dominant involvement”(主导性涉入),“main involvement”(主要涉入),“minimal main involvement”(最低限度的主要涉入),“margin of involvement”(边际性涉入),“margin of disinvolvement”(非涉入的边际行为),“mutual involvement”(相互涉入),“occasioned mutual involvement” (合乎情境的相互涉入), “occasioned main involvement”(合乎情境的主要涉入),“occult involvement”(神秘性涉入),“side involvement”(次要涉入),“situated involvement”(合乎情境的涉入、情境标记的涉入),“situational involvement”(情境性涉入),“subordinate involvement”(从属性涉入)。

层层叠叠的术语令人眼花缭乱。所幸的是,每个术语初露时,作者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说明或界定。看来,这些难题只能在阅读过程中去解决了,一篇小序无法承担这样的重任。

和其他一切社会科学一样,社会学的关怀分很多层级、门类,有很多跨类,研究的层级可以是个人、群体、阶层,研究的重点可以是社会的结构和功能、规律和变迁、文化与心理等。

《公共场所的行为》的重点不在公共,而在行为,不在机构,而在个人。它既研究正常人的行为,又研究精神病人的行为。和戈夫曼的其他著作一样,本书大量借助他个人在精神病院长期的考察和体验,用上了大量的案例。总体上,本书在微观、个人层面上研究人的行为,多实证,少辨析。兹引用他在“结束语”里的三句话为证:本书研究个人行为: “本书论述公共场所的行为,尤其注重公共秩序的一个方面:个人置身他人之中时如何行事。”

以及人际互动时形成的圈子: “我只注意研究几个‘自我圈子’(circles of the self);在场人要在自己周围画上这样的圈子,个人有责任以多种形式尊重这样的圈子。”

本书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是证明: “有的时候,‘精神病’的征候学与公共秩序的结构有很高的关联度,超过它与精神病性质的关联度。” 这三句话足以凸显本书的特点,所以我们不必再作进一步的内在剖析。

然而,为了进一步映衬本书的特点,我们不妨作一些外在的对比。

十年来,我翻译出版了几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书:《传播与社会影响》(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5)、《模仿律》(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8)、《与社会学同游:人文主义的视角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8)、《个性动力论》(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16)。还有一本贴近社会学的书《技术垄断:文化向技术投降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7)。它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研究社会和人的行为。我想简单扫描这几本书,借以凸显《公共场所的行为》的特征。

《传播与社会影响》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加布里埃尔·塔尔德(Gabriel Tarde)的选集,集纳了他社会学、社会心理学、刑事犯罪学、舆论研究的精华,撷取了他丰厚的传统学养和前沿探索。塔尔德离开我们已经百年有余,然而他的许多思想仍然使人耳目一新。

《模仿律》是他最重要的社会学专著,他主张泛模仿说,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模仿,又认为模仿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学最重要的规律,心理学是社会学的重要资源。塔尔德对后世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
这两本书的研究涉及宏观、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,几乎穷尽了社会行为产生和传播的规律,与戈夫曼的微观和实证研究截然不同。

彼得·伯格(Peter Berger)的《与社会学同游》是常读常新的经典,独特、新颖,文字清丽、平实,既文采飞扬又明白如话,可读性极强。伯格极富人文关怀,尖锐批判唯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。

《技术垄断》是媒介环境学的经典,作者尼尔·波斯曼(Neil Postman)跨越语言学、教育学和传播学,极具人文关怀和社会批评,其《技术垄断》《娱乐至死》和《童年的消逝》在国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波斯曼旗帜鲜明地挞伐社会科学中的唯科学主义。

库尔特·卢因(Kurt Lewin)是心理学家,其《个性动力论》是实验心理学、格式塔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经典,又被视为传播学的奠基作,方法论上与《公共场所的行为》有相同之处,是典型的实证研究和微观研究。

《公共场所的行为》计五部、共十五章。

五部分别题为“绪论”“无焦点的互动”“有焦点的互动”“可通达的会晤”和“诠释”。

第一章“问题的提出”回答一个问题: “在不形成暴民的情况下,人们平和交往的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?” 又指出本书的研究重点: “本书只研究一种规制:管束自己的规则和对待他人的规则,研究置身他人之中时的个人行为。”

第二章“卷首的界定”先给出两个定义: “看见一个路人进入并步出视野时,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瞥之中从该路人身上获取信息,这种交流就叫无焦点的互动。”“人们近距离聚会,公开合作,以维护单一的注意焦点,轮流讲话,这样的交流就是有焦点的互动。”

第三章“涉入”的第一节“体态习语”讲非语言交流,指出体态习语已制度化、规范化: “体态习语是一种规范的话语。易言之,有他人在场时,行为人有义务传递某种信息,有义务不传递其他印象。”又指出,非语言交流是不能避免的: “个人能停止说话,但他不能停止用体态习语交流。”

在第二节“涉入”里,作者区分“情境中涉入”(involvement in situation)和“置身情境的涉入”(involvement within the situation),他决定选用后者,前者则弃之不用。

第三节“防涉入盾牌”(Involvement Shield)中有一些有趣的例子。人不想交流时,卧室、卫生间是盾牌;羞涩时掩面的扇子是盾牌;“退场不玩”时需要盾牌;独处时也需要维护体面的盾牌,以防不速之客突然闯入;想退场时需要用掩盖的盾牌。

第四章“涉入分配的规则”分三节,讲从属性涉入、主要涉入的规则以及脱离涉入的边际,介绍了十余种“涉入”,又介绍了“非涉入”“过分热心涉入”和“控制涉入”的情境。

第五章“涉入对象的规则”首先界定“对象”: “个人的身体或与其直接相关的客体”即为涉入的对象。

第一节讲“自涉入”(auto-involvement)。指向自我的(self-directed)、自我专注的(self-absorbing)人体活动统称为“自涉入”,例子有:吃饭、穿衣、剔牙齿、修指甲、打瞌睡、睡觉等。

第二节讲“遁出”(away)。“遁出”的定义是“从外在集会转入内心出游的活动”,例子有幻想、出神、空想、白日梦或自闭性思维(autistic thinking)。

第三节讲“神秘性涉入”。这种涉入的例子有独白和自言自语,是典型的精神病症,需要治疗。“神秘性涉入”和“遁出”的区别是: “遁出”被自己或他人发现时,当事人会回归互动,回到现场;相反,陷入神秘性涉入的人一般不回到原来的情境中。

第六章“面晤”(Face Engagement)简称为“邂逅” (encounter),分四节:礼貌性忽视,面晤的结构,可通达性和告别的权利。

礼貌性忽视(civil inattention)有别于“盯视”和“不视”,其意思是:给人足够的注意,以显示知道他在场,承认已看见他,并旋即收回注意力。

两个人在场的邂逅是充分聚焦的聚会。多人在场时,可能有多种邂逅,这就是多焦点的聚会,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多个“小会”。

个人有义务维持可通达性(accessibility),对会晤持开放的态度,有义务让别人接触。

人人有告别的权利,并要遵从得体告别的规则。

第七章“熟识关系”讲熟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和互动。招呼不招呼、点头不点头、避让不避让都有讲究。

第八章讲陌生者会晤的规则,分五节:暴露的位置,开放的位置,相互的开放,规避与违规,反控制。这一章可读性较强,似无必要评说。

第九章讲交流边界的开放与封闭,分三节:常规性情境封闭,可通达的会晤,常规性会晤封闭。常规性会晤封闭有五种情况:旁观者的礼貌性忽视,心照不宣的合作,旁观者的择机参与,个体间距与空间分布,情境转换。

第十章“相互涉入的规制”分四节:相互涉入的限制,合乎情境的相互涉入,小范围邂逅的漂移,防护盾牌。在可通达的邂逅里,邂逅者的相互涉入受规则的制约;受制约的程度、漂移、走神、“开小会”、遁出、防涉入盾牌和邂逅用盾牌(shield for encounters),都有规律可循。

第十一章“失去控制的参与”讲邂逅者的忠诚和义务,分四节:注意力的转移,边界性共谋,失控的场面,离弃。值得注意的几个要点有:邂逅者注意力转移,出现短暂和轻微的不忠;若干涉入者可能会共谋,其极端形式是嘲弄,常见于精神病院;邂逅者和旁观者都不忠,令人难堪,产生“失控的场面”(scenes);“离弃”有两种形式,在场不忠和突然告辞。

第五部分“诠释”含五章,各章的重点依次是:

第十二章讲人际互动的机构与功能。

第十三章讲情境规则的紧与松。

第十四章“情境性不当行为的症候意义”讲参与者的“疏离” (alienation)行为,也就是偏离情境的或格格不入的行为, “疏离”分四种:分别针对社会共同体、社会机构、社会关系和会晤。

第十五章“结束语”有一些重点,兹引几段文字予以说明。本书使用三种基本的社会单位(social unit),三种单位均为互动实体(interaction entity)。一个实体是面晤或邂逅……另一个实体是社会场合……第三个互动实体是社交聚会。

我们给社交聚会下了这样的定义:一组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场互动,标记了社交情境的边界。换言之,一个监察边界内可能性的环境应运而生,任何进入者均成为聚会的参与者。

面对其他人时,个人受一套特别规则的指引,本书将这套规则称为情境性礼仪。

我们有理由将一次社交聚会视为一个小社会,这个小社会使社交场合成为实体……我们将社交聚会视为体现社会场合的实体,社交聚会在社会场合里发生,如此,我们有理由更重视社交聚会。

个人总是归属于特定的人群,这一归属的重要性胜过家庭归属、俱乐部归属、阶级归属、性别归属和民族归属的重要性。他要显示自己是合格的群体成员,这一点很重要。违规的终极惩罚是很严厉的。我们把侵害法律秩序的人关进监狱,同样,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行为不妥当的人送进精神病院。

特点

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、拟剧论倡导者,其最大贡献和成熟理论体现在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中。《公共场所的行为》则大异其趣,研究人际互动里种种显豁和潜隐的规则。

戈夫曼的学术以法国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,发扬“芝加哥学派”的符号-互动研究,偏重社会行为的心理要素。通过民族志的研究方法,他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社会现实,包括精神病人的社会现实,并由此出发去研究社会结构,尤其是人际互动的结构。

戈夫曼的文风极具个性色彩。他喜欢生造大量的技术词汇、加入长篇的注释,唯恐不严谨。

他大量使用对精神病人的观察,同时又征引报纸和文学作品等文本。

以上文字摘自《公共场所的行为:聚会的社会组织》一书。

公共场所的行为:聚会的社会组织

[美]欧文·戈夫曼 著

何道宽 译

49.00 元

978-7-301-28087-4

2017年10月出版

作者简介

欧文·戈夫曼(Erving Goffman),美国著名社会学家、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、拟剧论倡导者、美国社会学会主席(1981-1982年),著有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》《避难所》《邂逅》《污名》《公共场所的行为》和《交谈方式》等。

译者简介

何道宽,男,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、政府津贴专家、资深翻译家;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、广东省外国语学会副会长,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、深圳翻译协会高级顾问;从事英语语言文学、文化学、人类学、传播学研究三十余年,著作和译作八十余种。

内容简介

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·戈夫曼的代表作之一。在此,戈夫曼研究公共场所和半公共场所的行为,把人际互动分为无焦点的互动和有焦点的互动,重点区分了三种社会单位,即互动实体:面晤或邂逅、社会场合和社交聚会。本书的重点不在公共,而在行为;不在机构,而在个人。它既研究正常人的行为,又研究精神病人的行为。

与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,本书大量借助其个人在精神病院长期的考察和体验,用了大量的案例,对精神病院和精神病人的描述别具一格。总体上,本书在微观、个人层面上研究人的行为,多实证,少辨析。

打赏

可以有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上一则传输
厚爱的解释
下一则传输
14英寸等于多少寸?

相关星图